四国八城+N种颜色

 
刚去逛了逛小恒的space,欧洲行程的文字已经上去了。。想想我也憋出些文字吧。。不然光看这些花里胡哨的照片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评论。
在最后一战berlin散步的时候我突然跟mandy说:其实这20几天走的城市都有个自己的颜色。尽管都是教堂,都是市政府,都是博物馆,但每个城市却流露出完全不同的颜色。哪怕相隔几十公里。城市的感觉也截然不同,甚至语言都不能通用,corridor mate, philip说这是我喜欢欧洲的地方,我说:这正是我不喜欢欧洲的地方。呵呵,骗他的,我爱死欧洲了。
 

 

 

深黄布拉格


到了布拉格已经是傍晚,买了张车票提着大包小包在出站的时候被拦住了,查票。show了票以后大叔曰:this is not good,因为买了票还有在站台的机器里激活才可以用。然后大叔就开始义正严词或者说心花怒放的开始数数:1,2,3,4.2000 kronor,我想丫不用为了向我们展示捷克老年人惊为天人的口算能力这么刺激我吧。我们刚到,在瑞典都不用这样激活,我说。大叔全然不理,开始指着各处能找到小字体英文的地方说:english information,english information, everywhere。还真是,就连票的最下面也被孙子写了:激活才可使用之类。。掏钱买教训吧,学费总是要付的。hostel地址不好。很远。我错。当晚碰到美国人:说他们也被罚了,但好消息是有学生票,半价。第二天我们也买了,又被拦了。曰:this is for children under 15,他又不知道从售票机器的某个部位找到了一行英语这样写的。我急了,把昨天刚被罚的收据拿出来指着,要跟丫拼命。在此种淫威下,懦弱的捷克警察还是屈服了,让我们走了。(注:此段禁止儿童模仿)
 
被查票了心情不是很好,但好呆也作为国际友人帮助捷克提升了些许GDP,心里也算安稳。
 
扯淡结束。布拉格是真的美,不得不承认,是那种每到你会想俯下身亲吻地面的城市(罗马就只能亲建筑,地面黑的不行)。布拉格应该是阴天的,可能是因为我看到的阴天格外美丽吧。阴霾下的布拉格处处透着些秀气,我看到了些大城市少见的细节的温柔。街头各式花样的艺人,构思精巧的手工艺品尤其是小木偶,建筑物细节的构造,总能让人莞尔。走走停停的我们拿着相机拍个不停,布拉格太多太多的细节,无声无息的矗立在那里等待我们发现。现在闭上眼还能浮现出布拉格那副场面:
 
阴霾的天,透出重重的黄色的光,打在雕像手中被漆成金色的十字架上。我们走在连接两岸的石桥上。上面有各个时期12个雕塑家雕刻的塑像,他们神情各异的俯视着众人。我们背着风,伴着若有若无的手风琴和江水的声音,踱步步。那一刻我是凝固的,多想将自己融入这永恒的画面中。那画面,在我看来,必是黄色的。他厚重,宁静,又带着诙谐。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布拉格被一条大河分开。一边是古城所在城堡区,另外一边有新区,小区,犹太区,每个区风格各异。其中古城最耐人寻味。不规则的小巷,各色的建筑,点缀着很多手工艺品店。看过捷克的再看别的国家的手工艺品,你就会感觉缺少想象力。用料简单朴实,颜色丰富,花样种类繁多。能感觉到每个小东西背后蕴含的纯朴真诚的创作激情,好像一个老人在手工作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设计的作品。相比之后到奥地利,意大利的手工艺品,总有些浮躁的商业成分,不是说设计不好看,但总是有种修饰和造作。我喜欢平静,就像布拉格的河。滚滚流动的江水却诉说着平静的事。
 
城堡和教堂名字都忘了,我一贯的作风。上次在柏林拿了些介绍的小册子才记得住名字,这次大部分的名字都忘的差不多了。预知真名请咨询查询 1穷游网 2wikipedia 3google earth。谢谢。(还是google一下好了)St. Vitus Cathedral很安详,带着种“与世不争”的“霸气”,最近很喜欢用这些矛盾的搭配,一些事务达到极致便会趋于反向。越是与世不争,越是安静的让人折服。由于哥特式建筑横向纵深长,即便在河对面也一目了然。教堂墙壁和门窗的雕刻着实吸引人,似乎用一个教堂诉说着千百个故事,至于他们是什么,我不清楚,站在最中央,静静的闭紧双眼,我应该聆听到了什么吧。睁开双眼后开始庆幸,还好不是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建筑师,不然毕生心血都耗费在设计这些繁琐的雕刻上了吧。但其实是同样为了梦想而奋斗吧,再过千年谁能保证人们不会嗤笑现在被成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呢。
 
离开教堂区开始沿着新区暴走,冯圣诞节,到处是大型的圣诞市集。人们的购买欲也无限的扩张,一路各色名牌店铺都挤满了人,让我惊奇这相对贫穷的东欧国家也有如此的购买力。但全球都一样吧,繁华是相同的,区别只是那些浮华背后贫民区的多少而已。在路神ck带领下找到了Frank Gehry早期的成名作"dancing house"。占地面积很小,原有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被拆除后开发商想在此建一个标志性建筑,Jean Novel因为面积太小无法发挥回绝了邀请。Gehry在街角一扭,有了这房子。不管评论如何,在我看来这建的恰如其分,立面承接了左邻右舍的风格,在街角轻轻扭动着骚手弄姿。在严谨的城市构图的中央“解构”,Gehry微微一笑,玩玩。这姿态,很喜欢。
 
第二天又乱打乱撞的从后山坡走到城堡区,拍了全景,能模糊的看到“一河两区n桥”的景致。第三天一早,悻悻离去,当时,天空还泛着深黄。(此处是夸张修辞手法)
 

浅绿小镇-CK


CK是小镇,在捷克和奥地利边境,风景旖旎。

这是到达ck之前听说的。车到站,拎着行李找旅馆,没有查票之忧,走的很欢快。一转弯,看到ck全景,还是震住了。欧洲有太多让你wow的地方,但每次wow的程度,心情,甚至嘴型和嘴的夹角都不一样。当时的wow更像是种会心的微笑吧。只见众多五颜六色不同形状不同风格的房子以不规则的形势近乎随机式的排列着。。远处有依稀可见的教堂和城堡,一条小河曲曲折折串城而过。这绝对是上帝的宠儿,他把这样一个完美的小村庄藏在了捷克南部。它绝对是个孩子,尽管建筑都是上了年纪,但之中透出的是生气。外加一层雏雪的覆盖,这城镇是那样的鲜活,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新鲜空气。这生机必然是绿色的,而且是,浅绿。

在本路痴带领下找到了hostel敲门却无人来应,不一会不知哪里窜出了以为笑容可掬的捷克女孩为我们开门。与其说是个青年旅馆,这里更像是个精心修饰的客栈(路人曰:客栈不就是古时候的青年旅馆)。但往往,青年旅馆更多的是以盈利为目的。这里,更像一个拓荒者留下来造福后人的居所。一切那么温馨,楼层和房间的设计堪称精巧。登阶进门是个四合院,住宿区,厨房和办公区分设三边,一边矮墙,对着隔壁的楼。庭院中点缀有石台,座椅,树木。真个房间木制结构,细节作工精细,照明供暖充足。厨房饭桌,炉台两端式,墙壁和地面的细节都有精心布置。捷克是个有设计传统的国家,但如果告诉我这不是建筑师设计过的我还是不能信服。为了尽“前人”的职责,留下地址:Hostel Postel, Rybarska 35, Cesky Krumlov。

布拉格和ck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有山坡,有河流,建筑用色很想。但相比布拉格的壮阔,ck要婉约柔美了许多。建筑的密度很高。让我在俯瞰全景的时候全然找不到期间的马路和行人。然而当你身处其中又是别样的感觉。路与路交错,庭院有的“遮”有的“示”,河流蜿蜒着,盘旋着。我眼中尽是建筑,流水,路,庭院的影,他们以不同方式排列再展现于眼前,跟苏州园林的“步移景异”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来一个城镇可以是这样的,我恍然大悟,跟我们纸上画的那些路线,人流,朝向,交通想法完全势不两立。我们暂且把它当作是上帝嗤笑人们的固执而珍藏的婴孩吧。因为对历史知识的欠缺,没办法像于秋雨老师那样把城市再联系个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感受到的这些“意境”,也算是我能达到的“深入”的了解了。要补课,要补课。
第一天晚上回去在hostel巧遇另一帮从英国来的台湾学生。闲聊打发了些时光,他们还好心的留了很多饼干巧克力给我们。如果哪天其中一位能光顾我blog,在此谢过。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ps:捷克的设计师们花在食品研究上的时间可能比较有限,我们在超市买的pasta简直跟泡面一摸一样的口感啊!

白色撒尔斯堡 


撒尔斯堡算是个镇吧,顶多是个小城,不大,东西倒很贵,hostel是一路最贵的一家。广告语倒是很抢眼easy to find, hard to leave,估计是黑心店,住进去就出不来了哈哈哈。

话说之前从ck做小车一路到了linz,而后转了国铁到撒尔斯堡,一路上风景刹好,满眼雪白,面积大,坡度多,像副移动的画卷在眼前穿梭错落。几个南方人激动不已,估计是没见过这么厚这么白的雪。我也有点点乡思涌上心头,头脑中闪过两个画面:1,早上起床,发现外面雪已齐膝,兴奋异常,纵身一跃躺下去,由于新下的雪过于蓬松摔得背痛了两周。2,跟妈妈骑车下班,雪是那种溶了又化化了又溶的,很滑。下班高峰期,摩肩接踵,只见前面突然倒下一人,顺时绊倒了周围一群。冬天,衣服穿的很多,不痛,但真的很壮观。

转回正题,之前的举例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雪,看起来永远比置身其中美的多。一出车站,腿就开始战栗。外加前几天暴走之疲乏,体力不支,决定先随便走走主要在hostel休息。撒尔斯堡出名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音乐之声”即在这里拍摄,贴心的hostel还专门有电影房,当晚便重温了名作。看完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真挚善良的玛丽亚打动了我无数次。当人性中的缺残被抹去的时候是多么动人。某种程度上,被雪覆盖的撒尔斯堡也充斥着这种品质吧。。

酒吧里碰到了个会讲中文的韩国人。说自己服兵役刚结束,开始周游世界,在中国从北京出发走了n个城市,再从乌兰巴托进入蒙古,期间火车上认识了个蒙古姑娘介绍给他很多俄罗斯的朋友,之后北上,在俄罗斯的某个城市丢了钱包。一路借宿在朋友家,在中部零下20度险些冻死。得过一次重感冒。后来又碰到了个韩国人,好心把自己的信用卡借给他,有了经济支柱。后来在进入东欧某国时因健康保险过期被拒绝(据说他刚在网上更新付钱,可当时海关没有网络不能查证,慨叹世界发展不平衡啊),只好返回莫斯科,飞到哥本哈根,再一路下来到了奥地利。
当我们见到他时,他一连轻松,在酒吧里慢慢吞着酒。
-不累么?
-还行。
-那你当时钱包都没了想过怎么办么?
-不知道。
-那你旅行将近尾声了,有什么感言?
-啊?
-玩够了么?
-好像还没有,呵呵。
  你看这个,滑雪,在这附近。我想去。
-明天?
-还没想好。但,看起来真的不错。
谈话中,只有淡淡的问答和笑,但却由衷的佩服这韩国人。肚子旅行的勇气和平静的心绪实在令人佩服。仿佛一切都发生的自然。喜欢一个地方,就多呆几天,够了提起包走人。明天去哪里,永远不知道。把资金的限制放在一边,这样自由的生活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与其说旅游,这更像是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这种状态过于理想,我甚至都没有想过。境界,还要磨练。

撒尔斯堡地处山区,中间一条小河穿过。欧洲经典城镇的样板。镇上没多逛,倒是旅途中为数不多的登山。越是向上冷风越强劲,当时脑中尽是些人与自然搏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想法,但眼看着旁边穿两件单衣的ck已经冻的不成样子,自己瞬间充满了能量:p。绕过了城堡和要塞,终于到达山顶。虽然没有“这是我的一小步**”之类的感言,但也是充满了成就感。疯狂拍照后抄小路奔向山下。回头望去,竟很难相信几分钟前自己在那最顶端。反射中,刺眼的阳光让山顶看起来遥不可及。

在圣诞市集留念:1,巨型cheese 2,烤土豆加cheese(注:皮非常香)3,敢死队二人组在烤火。

白色的撒尔斯堡纯净的一塌糊涂。。

粉色维也纳 


维也纳是种参了白的粉色。在某种程度上,维也纳和布拉格的颜色很像,只是维也纳把所有这些颜色都参了点白。因此也更多了分阴柔之美。

维也纳的城市构造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首都设计。宽阔的街道,大尺度的建筑,四通八达的地铁和有轨电车,处处都打造着“我是首都”的完美形象。博物馆多到不敢进去,索性就之去了Schönbrunn Palace。皇宫,气派,辉煌奢侈的罗克克室内设计,便是全部。我灰头土脸的从一个多小时的语音讲解中走出来时其实还没分清楚宫中曾经住过各色人物的关系和职位。很多旅游经典是这样的,他会假设你了解这伟大皇宫的辉煌历史于是添加了无数多细节,或者说讲解过于琐碎,鸡毛蒜皮的从梳妆台说道床头摆设,让人抓不住主干。但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乖乖回高中重修西方历史吧呵呵,难怪最近做梦常出现高中化学老师拿着题霸追着我跑的惊悚画面。

庆幸的是我没有完全迷失在这场历史课本的复读错乱中。很感谢彦如的学姐,在维也纳款待我们。第二天几经周折在维也纳市郊找到了家老字号的饭店。其周围荒芜程度于饭店内的座无虚席形成鲜明对比。餐厅古色古香,灯光昏黄,窗外一潭亮黑色的湖水折射着月光,绝对是顶级的电影场景。点了传统的Wiener Schnitzel,微咸,但还是很好吃,餐盘的颜色搭配也甚是讲究,很多留白的空间。顺便说下,西方饭店里的食物有时候是以摆盘的技巧来取胜的,食物本身并没有看起来好吃,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但当晚,还是陶醉的很。

第三天学姐带着我们在市区乱窜,慌乱之中也没记住几个建筑的名字。St. Stephen’s Cathedral值得一提,是经典的格特式。岁月洗礼过后的墙壁略显青黑,倒是与房顶彩色瓷砖构造的mosaic形成鲜明对比。现有的教堂包括了4个时期的扩建,在有些细节还留有最原始建设的痕迹,甚是有趣。教堂的内部空间总是难以用语言形容,格特教堂在平面上很相似,但置身其中却各有各的感受,而且很难用相机记录。也许这正式他们的奥妙之所在吧。神曰:不可言,不可言。。

在维也纳市郊有个神奇的房子Hundertwasserhaus,是奥地利艺术家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的杰作。他主张自然生态环保,建筑要溶于周围环境而不是破坏。五颜六色的公寓着实为这一区添色了不少。立面,平面都不是完全的平面,将建筑外部地形的错落延伸至内部的概念充斥着整个住宅。不规则,生长,融合之类的词语应该都可以用来形容。建筑结构上倒是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用大量的瓷砖构成了众多曲面。但他要表达的概念却直接,坦然,少了矫揉造作的吹捧理论,多了些执着的对各个细节的雕琢。我们需要有革命性的理论,也需要这些将理论推向极限的奉献者们。